10月12日晚7时,春秋学社在主楼600室举办了“革命者之歌:1640—1660年圆颅党人的爱恨与生死”世界史读书会。本次读书会邀请到了澳门金沙集团官网2024级硕士研究生侯佳莹同学担任主讲嘉宾。会议由春秋学社申海洋同学主持。
读书会初始,侯佳莹同学首先概述了1640年英国革命及内战的历史背景,并解释了“圆颅党”这一称谓的起源与内涵。随后,她带领同学们阅读了圆颅党成员A的三段信件,从信件中透露的宗教热忱确认了其清教徒的身份,并结合《什么是清教徒》等资料,引导同学们探讨了清教徒概念背后的历史语境与语义变迁。侯佳莹同学指出,由于“清教徒”一词曾被用作宗教斗争的工具,导致其在历史上存在语义模糊的现象。通过考察早期现代英格兰的宗教景观,她阐释了清教徒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并强调了其“行为虔诚、克己复礼、强烈关注个人得救与造物主之间关系”的独特宗教文化。
紧接着,侯佳莹同学以加尔文教派的先定论为导入,带领同学们阅读了圆颅党成员D的信件及《宗教异端与宗教罪行》的选段,鼓励同学们思考这一时期英国清教徒改革者与普通民众在宗教罪行上的纠纷所映射的社会现实和问题。此外,她还援引了A的信件内容,深入探讨革命时期清教徒统治者对文娱活动的态度、以及娱乐生活受到压抑后人们的不满心理,并进一步讨论了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影响。
在对圆颅党成员A和D的信件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侯佳莹同学揭示了两人的身份。A是十七世纪英国革命中独立派的首领奥利弗·克伦威尔,D则是独立派中重要的新教神学家约翰·古德温。通过梳理两位英国革命时期关键人物的生平,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信件中蕴含的情感深度。
随后,侯佳莹同学转向圆颅党成员B的信件,并以问题为导向,论述了普特尼辩论中平等派和独立派双方的论点及论据。平等派认为男人的政治权利是上帝赐予的天赋品质,而独立派则认为投票权的范围应该被限制在定居的有产者范围内。在此基础上,侯同学就普选权与天赋权利提出了系列思考,推荐了《权力革命》等相关著作以供深入研究。
通过援引B信件中涉及残余议会的内容,她系统阐述了残余议会的定义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依托《仪式与庆典》这一重要资料,她提出了关于残余议会仪式与象征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语言的一系列深刻问题,激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侯佳莹同学进一步以《仪式、政治与权利》和《国王的两个身体》两部权威学术著作为支撑,深入剖析了象征的模糊性、凝聚性和多意性,有力地论证了仪式与庆典的象征意义对于维护统治连续性的关键作用。在本环节的尾声,她正式揭晓了圆颅党成员B的真实身份——平等派领袖约翰·李尔本,并对其崇高的道德品质以及对人民权利的不懈追求表达了高度的敬意与赞扬。
最后,侯佳莹同学以圆颅党成员C作为内战时期军旅生活的引导者,通过阅读其信件和材料《军旅生活》,她详细介绍了英国内战期间军队的指挥方式、物资配比、旗帜特点和营地生活等军旅生活的特征。C的身份则是英国革命时期议会军将领亨利·艾尔顿。在1661年复辟王朝对圆颅党人的清算中,圆颅党人展现出对革命的坚定与热情,应铭记这些虔诚者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贡献与革命精神。
本次读书会从5位英国1650年革命期间议会方面重要人士的书信演讲入手,辅以有关该时期社会文化史不同方面的著作选段。通过阅读与讨论,同学们了解了1640年英国革命中“圆颅党”的真实生活,走近他们的爱恨、信仰、理想、战斗、日常琐事等方方面面,最终在侯佳莹同学的精彩讲解下,解开5位信件主人的身份之谜。此次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英国革命的认识,掌握了研究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扩展了世界史研究的视野。相信本次读书会对同学们培养史学思维,提升史学素养都会有很大帮助。读书会后,现场全体同学合影留念。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春秋学社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