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18:30,春秋学社在主楼600室举办了《人类新史》读书会。本次活动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2024级考古学硕士生于若芸和北京师范大学2024级考古学硕士生王浅一同学担任主讲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考古文博系讲师刘岩老师担任与谈嘉宾。活动由春秋学社企划部郭昊鑫同学主持。
读书会伊始,于若芸同学首先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方法及写作目的。《人类新史》将人类学研究方法与考古学研究方法相结合,是对传统意义上人类大历史的社会演化论模式的颠覆性尝试。本书采用18世纪美洲原住民视角,探讨不平等的起源、农业起源、城市起源和文明与国家的起源,重新思考人类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随后,她介绍了本书前五章的内容。第一章中,作者批判了西方卢梭式论断及霍布斯式论断中不平等的必然悲剧论,提出用原住民视角重新审视这一问题。第二章承接第一章的内容,通过美洲原住民的批评揭示欧洲人对自由与平等认识的局限性,进而追溯初民时代的不平等起源。第三章起,作者开始具体分析,批判“智人悖论”对史前史时期人类政治生活的矮化,又借“社会分层”的季节性指出初民时代制度的灵活性。作者在第四章讨论原住民视角下的私有财产,认为因史前时代社会世界的狭隘,平等主义的表现与私有财产及神圣物观念不尽相同。第五章揭示了前农业时代的文化分化,通过对比加利福尼亚和西北海岸原住民是否存在蓄奴上的差异,批判了西方的最优觅食理论。作者进一步指出,不平等由家庭开始自下而上形成,这一过程中等级制与平等相辅相成。
在此基础上,于若芸同学分享了她对本书的理解思考。她认为作者借原住民视角对平等及前农业时代的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颠覆了一些既有观点,做到将初民当作当做与今人一样具有理性和能动性的人看待。不过,本书“原住民视角”并无法摆脱西方视角的影响,且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于若芸同学也针对生态经济与能动性的关系、西方视角与原住民视角的对立及人类新史的构建提出问题,供与会同学思考。
接着,王浅一同学介绍了后七章的内容。第六章中,作者运用加泰土丘、新月沃土中的母权与“洪消”农业色彩及驯化农作物时间之差,提出农业产生是非严肃的与母权在农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观点。第七章承接农业话题,指出当下对农业起源的认识具有“幸存者偏差”,各地农业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制约,是一个曲折的过程。第八、九章关注城市的起源。第八章通过各地的考古学证据,批判了城市形成以社会等级、行政体系为前提的传统观念。第九章则分析了特奥蒂瓦坎和特拉斯卡拉城市体现的社会观念,指出美洲有本土的民主、共和观念,驳斥了欧洲殖民者带来民主共和观念的说法。第十章探讨了国家起源的问题。作者将国家支配形式解构为三原则,并使用大量国家起源案例,指出国家形成不一定要满足所有原则,对以往解释予以批驳。第十一章则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当下叙事的弊端,指出要重新发现第三种基本自由。
王浅一同学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新史》的见解。他对书籍的新颖立意和独特视角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同时但也指出了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论证与论据界限模糊、考古材料的运用不够充分、立论支撑力度稍显薄弱,以及在探讨过程中对某些关键要素的忽视。此外,王同学还从史观选择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不同史观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选择上的考量,为在场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随后,刘岩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首先对两位同学的深入分享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刘岩老师指出,选择《人类新史》这本颇具争议的新作,旨在激发大家对传统叙事的深刻反思,并积极探索全新叙事的可能性。阅读此类书籍时,建议读者紧紧抓住作者在开篇即明确提出的问题,循此线索,逐步理清作者如何对传统理论进行有力批判,并构建起自己的学术观点。他还强调,这类书籍往往蕴含着众多新颖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际案例,通过阅读可以极大地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和认知边界。
随后,读书会进入交流答疑环节。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刘岩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就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大历史书写的价值、本书写作特点等问题,详谈了自己的看法,观点新颖,旁征博引,颇具启发意义。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本次读书会涵盖了《人类新史》一书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论述思路等方面,内容丰富、层次清晰、立意高远。相信本次读书会能够启发大家对人类起源理论构建的思考,培养批判思维,提升史学能力。读书会最后,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春秋学社新闻部)